發(fā)布時間:2016-01-07 12:04 我來說說 我要投稿
夏侯姓的來源
一、來源有一。
1、源于姒姓,夏侯為中國復(fù)姓,周武王克商之后,封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(今河南杞縣)。
公元前445年,楚國滅杞國,杞國國君杞簡公的弟弟姒佗逃往魯國,魯國國君魯?shù)抗ㄇ?68年—前431年在位)因為他是禹的后裔,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,于是稱他為夏侯氏,意為夏禹后裔的侯爵,以后便成為了姓氏,因為夏侯得姓始祖為姒佗,后人稱姒佗為夏侯佗。
二、遷徙分布,聚集地
夏侯氏人口總數(shù)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,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為第四百十三位門閥,在復(fù)姓中排序為第五位。從《姓譜》和《唐書·宰相世系表》兩書中的記載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夏侯氏的歷史淵源。夏侯氏和單姓夏氏同為大禹后裔。春秋時代杞國被楚國并滅之后(約于公元前445年),杞簡公的弟弟佗公奔于魯國,魯?shù)抗驗樗谴笥淼暮笠,封他為爵侯,于是稱為夏侯氏。其后世子孫便以夏侯為姓。得姓歷史應(yīng)該是距今2400年左右。夏侯氏的郡望為譙郡、魯國郡。譙郡,東漢建安年間設(shè)置,其地在今安徽、河南二省之間。魯國郡,西漢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,到三國魏及晉代又改為魯郡,其地相當(dāng)于今山東曲阜、泗水一帶。其后人除安徽、山東二地之外,現(xiàn)大部分(約2萬余人)居于江西吉安、贛州、分宜等地。
今江西省的南昌市、贛州市興國縣、新余市分宜縣、吉安市吉水縣,安徽省的天長市、合肥市、亳州市、阜陽市,江蘇省的金湖縣、洪澤市,浙江省的富陽市,山東省的濟南市、淄搏市、臨沂市、濰坊市、曲阜市、泗水縣,北京市,陜西省的西安市,臺灣省的臺北市,河南省的鄭州市上街區(qū),廣東省的惠州市,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市、日本等地,均有夏侯氏族人分布。
三、郡望堂號
郡望
譙郡: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(shè)置譙郡,治所在譙縣(今安徽省亳州)。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,其時轄地在今安徽、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(qū)。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,河南兩省的靈璧縣、蒙城縣、太和縣、鹿邑縣、永城縣間一帶地區(qū)。
魯郡:亦稱魯國、魯國郡。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,治所在魯縣(今山東曲阜)。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,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、泗水、滋陽一帶地區(qū)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。另外,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,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,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,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,繼而恢復(fù)曲阜原名,而治所均在兗州。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。
堂號
譙國堂:以望立堂,亦稱亳州堂。
魯郡堂:以望立堂,亦稱魯國堂、任城堂、汶陽堂。
汝陰堂:西漢時有夏侯嬰,自幼年起就與漢高祖劉邦是好朋友。劉邦在沛起兵,任夏侯嬰為太仆。夏侯嬰隨劉邦擊項羽,入蜀,定三秦,立下大功,封為汝陰侯。夏侯氏因以“汝陰”為堂號。
《夏侯姓的來源》由河南新聞網(wǎng)-豫都網(wǎng)提供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akak23.com/xingzuo/xingming/310097.html,謝謝合作!
豫都網(wǎng)版權(quán)與免責(zé)聲明
1、未經(jīng)豫都網(wǎng)(以下簡稱本網(wǎng))許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網(wǎng)自有版權(quán)作品。
2、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以及由用戶發(fā)表上傳的作品,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(fù)責(zé)。
3、如因作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,本網(wǎng)確認(rèn)后將在24小時內(nèi)移除相關(guān)爭議內(nèi)容。